從電解水制氫,到固態氫儲存,再到加氫、燃料電池發電和余電并網,這一系列制氫、儲氫、利用氫的流程,在廣州南沙的電氫智慧能源站全部實現了。日前,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小虎島電氫智慧能源站建成投產。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示范工程、國內首個應用固態儲供氫技術的電網側儲能型加氫站,該能源站的建成投產對推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加快建成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里程碑意義。
此前的儲氫方式不是氣態就是液態,氣態儲氫存在氣壓高、易燃易爆的風險,液態儲氫要求溫度低于零下250℃,成本極高。這一由南方電網公司牽頭組織實施的氫能開發項目,成功解決了在常溫條件下以固態形式存儲氫氣的技術瓶頸。其原理就是通過氫氣與新型合金材料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吸引”氫原子進入金屬空隙中,實現存儲目的。這時,如果將合金的環境溫度升高,其間的氫氣就會被釋放出來,通過燃料電池轉化為電能后就能并入到電網,還可以通過類似“加氣站”裝置直接為新能源汽車加氫。
3月25日,在小虎島電氫智慧能源站,固態儲氫開發項目實現并網發電,這也是我國首次利用光伏發電制成固態氫能并成功應用于電力系統。能源站利用光伏發電,驅動電解水裝置制取“綠氫”,采用固態儲氫裝置儲氫,再通過升高固態儲氫裝置溫度釋放氫氣。氫氣既可供燃料電池發電,支撐電網調峰,解決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資源不足的問題;又可為燃料電池車加氫,解決傳統加氫站機械壓縮氫氣容易泄漏、儲氫壓力高帶來的安全風險問題。
“固態儲氫裝置就像一個大容量充電寶,可以把光伏、風電等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高密度存儲起來,既解決了風光發電波動性強、利用難的問題,也將改變目前過度依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制氫的現狀。”廣州供電局氫能源研究中心雷金勇博士介紹,能源站所采用的核心技術和裝置全部國產化,固態儲氫裝置核心單元的體積儲氫密度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固態儲氫解決了‘綠電’與‘綠氫’靈活轉換的難題,這一重大變革性技術,未來有望成為支撐電力系統向高級形態演化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表示。(南方日報 記者/劉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