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除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外,儲能行業是鋰離子電池的又一重要應用場景。截至目前,不少動力電池廠商紛紛在儲能領域進行相關布局。
“儲能是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曾坦言。從布局來看,蜂巢能源從電力儲能、工商業儲能、家用儲能三個市場為切入點,并于日前發布短刀全系儲能電芯產品。
近日,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銷售負責人黃征接受了《科創板日報》記者的采訪。
據介紹,截至目前,蜂巢能源儲能產品包括中大型儲能(電力和商用側)、小型儲能(戶用、便攜式儲能)、模組、各類規格儲能電芯以及智能化應用系統和平臺,可滿足在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的儲能及能源管理市場需求。
在此次采訪中,黃征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該公司將于今年下半年量產325Ah儲能電芯,“目前進展順利,設備已經進廠,正處于調試階段。”
由于大容量電芯優勢在于能最大程度滿足降本需求,因此自去年以來,不少企業在280Ah電芯基礎上,競相布局超300Ah的儲能電芯產品。
“儲能產品比動力電池會更注重成本。不少企業往大容量方向發展,主要因為成本會更低,但這個容量也會存在上限,企業也需要突破循環壽命的難題。”在黃征看來,長薄化、大容量電芯將成為市場發展趨勢,但算好一本“經濟賬”也十分重要。
黃征認為,隨著今年鋰電池成本的降低,工商業儲能迎來了爆發“元年”。戶儲或將朝著白電化方向發展,未來有望扮演“家庭能源中樞、智慧管理中樞”的角色。
▍以下為采訪實錄,內容有所刪減:
《科創板日報》:從產能角度來看,蜂巢能源如何協調動力電池與儲能業務發展?
黃征:儲能是季節性需求顯著的行業,很多企業都在上半年拿單,下半年集中交付。因此如果純粹做一家儲能企業,或將面臨產能、產線利用率不飽和的問題。
對于動力電池與儲能業務的產能協調,我們進行了平臺化產線的開發,這樣當某一個市場不穩定的時候,可以用另外一個市場進行平衡,我們叫“互為蓄水池動態調整”,使公司整體產能利用率得到提高。
《科創板日報》:蜂巢能源儲能業務在海外市場有哪些布局考慮?
黃征:儲能競爭是全球化的,海外市場有巨大商機。目前我們在歐洲、美國市場以銷售電芯為主;在亞非拉市場主要銷售儲能集成系統。同時,當前海外工商業儲能市場需求旺盛,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發力。
《科創板日報》:蜂巢能源之前說下半年量產325Ah儲能電芯,目前相關進展如何?
黃征:當前進展順利,設備已經進廠了,正處于調試階段。樂觀預計今年8月底可量產,保守估計則為今年10月底量產。目前既有系統集成方面的訂單,也有單獨購買電芯的訂單。
未來,325Ah電芯不僅應用于儲能領域,也將在商用車等領域方面加以推廣應用。
《科創板日報》:目前不少企業都發布超300Ah的儲能電芯產品,怎么看這一現象?
黃征:儲能產品比動力電池會更注重成本。不少企業往大容量方向發展,主要因為成本會更低,但這個容量也會存在上限,企業也需要突破循環壽命的難題。而長薄化、大容量電芯將成為市場發展趨勢。
目前大家都在比拼規?;?、成本,未來可能比拼充放電效率等,算好一本“經濟賬”十分重要。同時,還考驗企業的售后服務、運維等能力,“EPCO模式”(即:“工程施工設計+采購+施工+維護”模式)同樣適用于儲能領域。
《科創板日報》:目前有部分原本做儲能電芯的廠商也開始做儲能系統,包括蜂巢能源也有儲能系統產品,其中的考慮邏輯是怎樣的?
黃征:從儲能系統環節而言,它更傾向于標準化的產品。目前儲能電芯產品“百家爭鳴”,但只有通過儲能系統的驗證,包括驗證充電效率、電池衰減程度、成本如何等方面,才能證明其產品是否真正適合市場。
《科創板日報》:蜂巢能源在儲能領域主要有哪些降本路徑?
黃征:除了整合上游供應鏈布局外,最重要在于用技術創新提高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延長循環壽命、降低電池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等。
我們認為,隨著工商業儲能和電網側共享儲能的發展,行業市場對儲能系統和儲能電池的響應速度,壽命和安全的質量和技術要求會越來越高。在制造維度,我們選擇通過“疊片+短刀”技術增強儲能電芯的競爭力。
《科創板日報》:如何看待儲能領域的智能化發展?
黃征:首先,動力電池的智能化主要在于軟件的設計能力、大數據的集成能力。在基于安全的前提上,可以把其應用至儲能領域。
《科創板日報》:如何看待今年國內的工商業儲能市場需求?
黃征:隨著今年鋰電池成本的降低,工商業儲能也迎來了爆發“元年”。目前市場產品多集中在兆瓦級和小型儲能上,20度電到200度電區間的儲能電池產品還處于空白狀態,這或將是未來的增量市場。
同時,戶儲或將朝著白電化方向發展,會從室外逐漸進入室內,成為室內家居的核心,甚至是中樞,扮演著家庭能源中樞、智慧管理中樞的角色。(記者 曾樂)
來源:科創板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