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足馬力爭奪氫市場
談及未來,多家企業向記者反饋,氫企將在提高產能利用率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市場。
據悉,當前各環節氫企幾乎均面臨著產能利用率不高且波動較大的困境。
例如,國鴻氫能在赴港招股說明書中披露,2019至2022年上半年,其氫燃料電池電堆產能利用率分別約為21.1%、27.2%、78.8%和48.6%;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產能利用率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分別為29.6%、61.1%和20.5%。
該公司表示,“氫燃料電池電堆以及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存在行業季節性,因此利用率在年內第四季度相對較高。”
不過,國鴻氫能仍計劃繼續擴大產能以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鴻氫能將在浙江嘉興、廣東廣州、重慶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河南省漢陽市、上海市臨港新區六個地區擴產氫燃料電池電堆及氫燃料電池系統項目。
這些擴產項目的預期產能合計為45萬千瓦的氫燃料電池電堆和29000套氫燃料電池系統,2023年至2025年將產生的資本開支合計14.51億元。
氫晨科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以往市場份額聚集在長三角、內蒙古、山東、廣東等地,2023年要向河南、河北、陜西、寧夏等地進軍。
“另一層面行業發展趨勢是,企業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布局上下游產業鏈。”東岳未來氫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氫晨科技工作人員透露,2023年公司會關注氫儲能、氫發電等領域的應用,若計劃順利,將發布PEM電解水制氫設備。
氫楓能源以建設加氫站起家,該公司董事長方沛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僅從加氫站建設著手不足以推動生產鏈轉動,氫氣供應不平衡是行業內一大難題,如果不打通壁壘,氫氣價格將居高不下。”
2023年,氫楓能源將繼續發力氫氣提純及鎂基固態儲氫,將聯手上海交通大學丁文江院士團隊推出鎂基固態儲氫車。
眾所周知,當前氫能處在發展初期,產業鏈各環節存在制肘的困境。諸多企業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堅定地看好這個行業,并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記者王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