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的魅力是“高風險、高收益”,押中方向了賺得盆滿缽滿,押錯方向了可能出現虧損。
2月13日,億華通逆市下挫,收跌2.12%。截至收盤,該公司股價為93.89元,總市值為111億元。
作為“氫能第一股”,億華通曾一時風光無限。不過,在最近一年多時間里,該公司在二級市場表現“失色”,股價以下跌趨勢為主。
K線顯示,億華通自2021年8月份漲至248.96元后,便進入了下跌通道。該公司當前股價相比昔日高點,累計跌幅達62.28%,總市值蒸發超100億元。
億華通為何遭到資金拋棄?或許與業績虧損、現金流持續為負、市占率下滑三個因素有關。
問題一:億華通扭虧難在哪?
據了解,億華通的主要產品及服務包括燃料電池系統及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主要應用于客車、 物流車等商用車型。
截至2022年上半年,燃料電池系統占收入比重為94.63%,為公司核心業務。
從產業構成看,億華通的業務屬于氫能行業關鍵環節。數據顯示,燃料電池系統占整車成本比重超過60%。
尷尬的是,在上市后,億華通的業績未能實現大爆發。2020年至2021年,億華通歸屬凈利潤分別虧損2252萬元、1.619億元。
最新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2年度凈利潤為-1.75億元到-1.4億元。億華通對此解釋稱,本期業績變化與“研發投入”、“人才隊伍搭建”、“存貨計提了資產減值損失”等因素有關。
實際上,億華通的業績難以扭虧的原因是: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未能像電動車行業那樣實現大爆發。
2021年、2022年,國內純電車銷量分別為291.6萬輛、536.5萬輛。同期,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分別為1586輛、5009輛。
兩個行業銷量差距較大,是因為當前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市場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且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綜合成本較高,存在著儲氫、運氫成本高、加氫站投資大、安全隱患大等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關注到,2019年發生的青年汽車水氫發動機事件,引發外界對這個新產業有所質疑,“騙補”、“炒作概念”等字眼相繼出現,也讓投資者對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的發展保持一定謹慎態度。
問題二:億華通市占率第一,競爭對手卻在增多,發生了什么?
據券商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億華通的市占率為34%。另據上海證券報報道,2022年,全國累計上牌4715輛燃料電池汽車,其中億華通以超過1000套排名第一。
競爭對手增多,可能會讓億華通的市場份額有所縮水。
例如,脫胎于上汽集團的捷氫科技,目前處于科創板“已問詢”階段;氫能獨角獸國氫科技已宣布完成45億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高達130億元;長城汽車旗下的氫燃料電池公司未勢能源已宣布獲得5.55億元B輪融資...眾多玩家相繼入局,億華通未來的競爭壓力在增大。
問題三:億華通現金流為何不佳?
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億華通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分別為147.32%、114.37%、209.2%,占比均超過114%。
應收賬款占比高企導致的結果是:億華通的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其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2.295億元、-1.213億元和-2.154億元。
值得一提,億華通在實現科創板上市后,頻頻向資本市場融資。2021年8月,億華通通過定增募資2億元人民幣;2023年1月份,該公司又實現在港股上市,募資9.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8.5億元)
然而,在股價從高點回落過程中,清華系背景股東累計套現超6.7億元。(文 | 楊萬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