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或偏高,能源保供形勢依然嚴峻,全國電力供需平衡偏緊,局地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緊張。
“我國能源電力需求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隨著能源轉型深入推進,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電力保供壓力較大”“極端天氣、突發事件也對我國電力供需產生一定沖擊,需要定期及時發布氣候變化以及電力供需形勢的研究成果”……《中國能源報》記者4月26日從國網能源研究院與國家氣候中心聯合主辦的“2023年中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研討會上了解到,今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或偏高,能源保供形勢依然嚴峻,全國電力供需平衡偏緊,局地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緊張。
局部地區電力供需緊張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從宏觀經濟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逐漸擺脫疫情影響,生產和需求逐步改善,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從用電量來看,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6%,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
國網能源研究院當天發布的《2023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到,結合宏觀、中觀、微觀視角下影響電力供需的因素看,疫情防控優化、經濟恢復向好、氣溫正常偏高等成為支撐用電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預計今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為9.25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左右。分季度看,受2022年基數影響,第二、第四季度用電增速將顯著高于第一、第三季度用電增速。分部門看,預計第二、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較上年顯著反彈,第二產業重新成為拉動用電增長的主要動力。
國家電網副總工程師兼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歐陽昌裕表示,預計今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8.4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長10.8%,火電比重將首次低于50%。“全國電力供需呈現緊平衡態勢,局地用電高峰期間有缺口,夏冬保電不輕松,政企協同能取勝。”
國網能源研究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長鄭海峰表示,今年華北、華東、華中、西南電網區域電力供需緊張,其他電網區域電力供需偏緊或基本平衡。華北、華東、華中、西南電網區域部分省份通過采取需求響應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電力供需緊張態勢,但是若出現燃料供應不足、極端天氣等情況,用電高峰時段電力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今年夏冬“雙高峰”特征顯著
與會專家認為,氣候氣象因素對電力供需影響愈來愈大。尤其去年迎峰度夏期間,川渝地區遭受罕見的高溫干旱天氣,電力空前緊缺,首次在汛期出現電力電量雙缺現象,電力保供面臨最長時間、最高溫度、最少來水和最大負荷的“四最”挑戰。
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袁佳雙表示,最新的預判是,今年5-9月的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總體為一般到偏差,旱澇并重,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暴雨、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偏多,降水呈南北兩條多雨帶,長江中游降水明顯偏少。“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會偏高,華東、華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潮,能源保供形勢依然嚴峻。”
上述《報告》預計,今年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將出現在夏季,約為13.7億千瓦,比上年增長6.5%。冬季全國最大負荷為12.8億千瓦左右,將出現在12月,夏冬“雙高峰”特征顯著。
多舉措保障今夏電力供應
如何保障電力供應?多位與會專家認為,要加強煤炭、天然氣、氣溫、來水等因素跟蹤監測、風險識別與預警,深入分析極端場景對電力供應的影響,針對極端場景做好應對預案,完善電力保供風險預警工作體系。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為更好研究電力供需,國網能源研究院和國家氣候中心今年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月、季、年氣候預測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氣象災害預估等關鍵節點的及時信息交換機制,共同研判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以及突發災害下的能源電力保供風險,共同發布能源電力安全風險預測預警。
除了做精預警監測,歐陽昌裕表示,在一次能源供應環節,繼續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動煤炭穩產增產,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監管,充分挖掘潛力,積極推動天然氣增儲增產,著力穩定能源價格,歸納起來就是保價、保量、保運。在發電環節,嚴格機組涉網管理考核,提升機組發電能力,做好水電和新能源發電預測。在輸電環節,加強全網統一調度管理,發揮大電網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優勢,度夏前確保中長期交易足額購電。
鄭海峰建議,在電網側,充分挖掘跨省跨區互濟潛力,利用大電網地域差、時間差、溫度差等特性,靈活開展跨省區的電力支援,加快推進電網補強工程建設,彌補電網薄弱環節。在用戶側,要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精細化落實需求側負荷控制的措施,完善需求響應的積極政策。
中國能源報 記者 蘇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