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迎峰度夏階段,電力供應問題總是備受各方關注。
近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能源電力保供工作推進會,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對中央企業帶頭做好迎峰度夏能源電力保供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安排。
記者了解到,目前電廠存煤已經達到了1.87億噸的歷史新高,為今年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打下了基礎。
電企應發盡發
剛剛過去的6月,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來第二高。
7月3日是2023年下半年首個工作日,浙江全社會用電負荷達到1.02億千瓦,創下歷史新高,這也是浙江電網史上最早迎來迎峰度夏負荷破億。
記者了解到,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2023年迎峰度夏保電工作重點對在運機組進行全范圍的專項排查。各部門經理作為部門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靠前指揮、管理下沉、關口前移緊盯生產安全,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按照“誰負責,誰管理,誰監督”的要求,一級抓一級,層層壓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強化工作風險管控,做好夏季防臺、防雷、防汛、防高溫、防潮等預防、應對工作,為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打下良好基礎。
國家電網公司也表示,今年迎峰度夏工程全面完成。根據對今年迎峰度夏形勢的分析,國網基建部安排迎峰度夏基建工程239項,統籌排定工程設計評審、隊伍選擇、停電安排等建設計劃,保障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提級管控跟蹤工程建設,密切跟進工程建設情況。截至6月30日,公司239項迎峰度夏重點工程全部建成投運。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聚焦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持續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從目前情況看,全國發電裝機持續穩定增長,統調電廠存煤達到1.87億噸的歷史新高,做好今年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有堅實的基礎。”
在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能源電力保供工作推進會”上,國資委要求,各中央企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力以赴做好能源電力保供工作。要立足眼前、主動作為,千方百計確保迎峰度夏的安全和保供。
國資委要求發電企業應發盡發、多發滿發,煤炭企業要全力保障電煤供應,電網企業要堅決守住民生用電和安全生產底線。要著眼長遠、系統施策,持續完善能源電力保供長效機制。要加大電力項目投資力度,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全面提升綜合保供能力。
煤炭企業全力保障電煤供應
6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專門部署2023年全國能源迎峰度夏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會議部署要求,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壓實地方和企業能源保供主體責任,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孟瑋說。
“推進各類電源項目建設。堅持‘全國一盤棋’,系統謀劃、抓緊推動支撐性電源、新能源等各類電源建設,加強電網建設,做好接電并網,確保今年迎峰度夏前應投盡投、應并盡并。”她表示。
此外,她還表示:“加強燃料供應保障。持續組織做好煤炭、天然氣生產供應,督促各地和發電企業將電廠存煤穩定在較高水平,保障頂峰發電所需的煤電高熱值煤、氣電用氣和水電蓄能。”
促進各類發電機組應發盡發。確保高峰時段火電出力水平好于常年,優化水庫群調度提升水電頂峰發電能力,促進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多發多用。
做好全國電網運行的優化調度。充分發揮大電網資源配置優勢,強化全國統籌調度,加強跨網互濟,用足用好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做好重點地區、重要時段供電保障工作。
做好電力需求側管理。堅持開源和節流并重,指導地方更好發揮經濟手段調節作用,積極引導用戶自主優化調整用電需求,促進電力供需平衡,切實保障民生用電和重點用電安全穩定。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5月我國發電量累計同比增長5.3%,相比2021年同期增長7.7%; 1~5月火電發電量累計同比增長6.6%,相比2021年同期增長3.4%。5月單月火電發電量同比增長16.5%,相比2021年同期增長4.6%。2023年1~5月,我國火電裝機容量為13.51億千瓦,同比增長3.8%,其中,煤電裝機容量為11.37億千瓦,同比增長2.6%。
記者了解到,目前煤炭價格對于電力企業而言也非常有利。
惠譽博華分析師唐大千表示,執行近兩年的保供政策全面激發了中國煤炭的增產潛能。2022與2023年1~5月,中國分別實現原煤產量45.0億噸、19.1億噸,同比分別增長9.0%、4.8%。與此同時,在國際煤價斷崖式下行、進口零稅率、與重要貿易對手澳大利亞關系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動下,2023年1~5月中國煤與褐煤進口量同比暴增89.6%至1.8億噸,規模已達2022年度水平的62.1%。原煤的高負荷生產與超預期進口導致中國煤炭供給增勢迅猛,2023年以來累計增速維持約10%。
從工業角度看,煤炭價格利好生產。
蘭格鋼鐵網分析師裴亞梅向記者表示,目前原料煤價格出現下降預期,鋼材價格上漲持續性降低,從成本方面來看,主產區多數煤礦保持正常生產,進口煤量持續增加,整體焦煤供應格局始終偏寬松。同時受動力煤價格持續走弱拖累,礦方報價有下調趨勢。從供應面來看,原料煤價格稍有松動。
中國經營報 記者 索寒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