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央視大型紀錄片《能源浪潮》,通過壯觀的畫面、生動的現場,讓人們看到能源領域的無限動能。
從新能源裝機成為第二大電源到推動能源轉型升級,從“寧電入湘”特高壓工程到多點開花的抽水蓄能電站,從海上風電裝備填補國內空白到制氫加氫一體站建設,湖南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正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新能源裝機成我省第二大電源
冷水江市錫礦山、漣源市湖泉鎮、新化縣曹家鎮的荒山荒地,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匯成“藍色海洋”。
這是全國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婁底生態治理1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近期將全容量并網發電。大唐華銀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子波介紹,該項目每年可新增“綠電”12億千瓦時,約可滿足400萬個家庭1年的用電需求,節約標煤超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以上。
對湖南來說,能源資源稟賦有限,缺煤、無油的背景下,大力挖掘“風”“光”等新能源資源是拓展能源供應的有效途徑。“雙碳”目標下,湖南發展新能源的腳步穩健有力。省能源局局長湯吉鴻介紹,順應國家能源轉型需要,湖南大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方向轉變。
截至目前,全省電力總裝機7086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2224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31.4%,較“十三五”提高近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底,新能源裝機首次超過水電成為我省第二大電源。
“目前,新能源的電力支撐作用已顯現出來。”湯吉鴻說,2023年迎峰度夏期間,新能源電站最大出力達714萬千瓦,為成功應對4165萬千瓦全省歷史最大負荷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新能源在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中正扮演重要角色。以分布式光伏為例,2023年,全省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502.7萬千瓦,同比增長143.7%,綜合利用土地超6萬畝,自發自用電量10.85億千瓦時,自用電平均降低開發企業用能成本約0.32元/千瓦時。
引外電筑牢能源保障線
平江福壽山,一個巨型“充電寶”有望在兩年后揭開面紗。上千名建設者奮戰平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力爭首臺機組2026年投產發電。中國電建中南院該項目總設計師辛繼勇介紹,抽水蓄能電站在電力系統中承擔調峰、填谷、調頻、儲能作用,是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支撐。
新能源發電,天生不穩定,對儲能需求很大。
近年來,湖南探索完善“新能源+儲能”融合發展機制,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和抽水蓄能、新型儲能規?;_發。
眼下,平江、汨羅、炎陵、桃源、江永等地區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全省在建抽水蓄能電站8個、裝機容量達1180萬千瓦。
全省新型儲能多點開花,裝機容量達266萬千瓦,居全國第二。今年,“新型儲能”首次被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目前,大容量儲能技術尚存在技術瓶頸,安全經濟的新型儲能產品有待突破。”國網湖南電力專家建議,湖南要發揮“政產學研用”聯動優勢,組成緊密的創新聯合體,圍繞儲能全產業鏈開展鏈式攻關,搶占新型儲能技術制高點。
打開全國能源地圖,可見湖南一次性能源資源匱乏,中長期電力供需形勢依然嚴峻。
省能源局局長湯吉鴻介紹,近年來,湖南突出以電力為基礎的能源支撐,電力穩定供應能力超過4200萬千瓦,穩穩夯實能源保供大盤。然而,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更要注意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系,統籌好新能源發展和能源安全。
當前,火電依然是全省能源保供“壓艙石”。“十四五”期間湖南960萬千瓦火電指標中,永州電廠、平江電廠投產發電。目前,益陽、株洲、石門電廠正在加快建設,汨羅、宜章電廠將于年內開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湖南代表團以全團名義建議: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湘粵聯網工程建設,支持將第三回特高壓直流入湘工程納入國家規劃。
“這是湖南在全國能源版圖重塑定位的關鍵。”長沙理工大學楊洪明教授認為,湖南目前已有3條跨省“電力高速”,建設湘粵聯網工程,與湖南現有3條外電入湘工程相輔相成,可間接形成西北至廣東電力通道。對湖南來說,電力可進可出,吞吐量大增;在全國范圍,推動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互聯互通,助力全國統一電力大市場建設。
湯吉鴻介紹,我省已爭取湘粵聯網工程增補納入國家“十四五”電力規劃,力爭盡快核準開工,與“寧電入湘”工程一并建成投產。此外,推進“疆電入湘”特高壓直流工程,湖南、新疆已簽訂合作備忘錄。“再過3年左右時間,湖南新型電力系統構架將打開新局面,湖南整體處于全國能源流向末端的基本省情有望改變。”他說。
布局新能源裝備和材料賽道
南海東北部,陽江海上風電場升壓平臺矗立于茫茫大海上,平臺關鍵設備——330千伏級世界首臺海上風電變壓器穩定運行,該設備由特變電工衡變公司研制,為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電力通道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變壓器生產基地衡陽,一臺臺特高壓線路的“心臟”在這里跳動。中國自主研發的多種類巨型變壓器由此發至世界各地。
今年全國兩會釋放利好新能源產業發展信號。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已初步構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制造、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體系,電抗器、風力發電機、光伏制造裝備等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儲能電池正極材料研發技術領先全國,磷酸鐵鋰出貨量全球第一,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能源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在長沙黃花國際機場T3航站樓,中國能建湖南院打造中南地區首個中深層地熱能供能工程,建設零碳示范機場。聚焦風電葉片大型化、輕量化發展趨勢,株洲時代新材建成最大海上大功率風電葉片試驗平臺,助力特大型葉片研發……培育新質生產力,新能源產業前景廣闊。
以當前各省份爭相入局的氫能產業為例。2月27日,記者隨我省氫能產業鏈調研組來到位于長沙縣的三一制加氫一體站,三一氫燃料重卡緩緩駛入,幾分鐘就注滿了氫能。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向文波介紹,三一集團以氫能整體解決方案為出發點,構建了制取、儲運、加注、使用的氫能全產業鏈。他建議,加快布局加氫站,配套管理辦法和激勵政策,同時聚焦一批示范工程項目,以點帶面加速產業落地。
中國能建湖南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屹立建議,在這個有望成就“大氣候”的新賽道上,發揮旗下湖南化工設計院“綠電+氫氨醇系統柔性關鍵技術”先發優勢,產學研用協同打造綠電氫氨醇一體化解決方案,全力推動湖南綠氫產業做大做強。
當前,我省部署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將新能源產業作為全省培育壯大的四大新興產業之一。專家認為,湖南在新能源裝備和新能源材料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要找準重點賽道,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能源產業韌勁。
來源:湖南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