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出過“現在不買新能源就像二十年前沒買房”。新能源相關產業是未來中國經濟最有希望的,最具爆發力的領域。目前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光伏和風電替代傳統發電,有三大迫切原因。
一是對能源低碳轉型的必然要求。根據碳排放市場調研,過去5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原因,90%以上與人類使用石油等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增加有關。我國提出分別于2030和2060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在時代趨勢下,低碳化的清潔能源將成為時代新寵,將實現對高碳排放傳統能源的替代。
二是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國石油消費量正不斷走高,從2015年的5.43億噸/年上升至2020年的7.36億噸/年。然而我國原油產量則一直維持在2億噸/年。供需矛盾致使我國的原油進口量持續增長,對外依存度超過70%。為保證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源消費結構亟需升級。而發展新能源發電有利于減少我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三是新能源領域是未來大國競爭的至高點,關系到國家現代能源服務水平。歷次能源革命均推動了工業革命,并造就新的國際秩序。當前正處于第三次能源革命,能源從化石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能源載體是電和氫,中國有望在這一過程中展現新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有利于豐富我國能源結構,分布式風光伏發電可完善農村和邊遠地區能源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能源服務水平和范圍,是現代能源產業發展和能源普遍服務的必然要求。
新能源發電端建設,是我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是新能源產業鏈形成閉環的基礎。光伏是新能源電力建設、重整能源生產消費結構的核心領域,是純正的“綠電”來源。
新能源風電、光伏發電量攀升,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高增。2021年,全國光伏發電量為32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1%;全國風電發電量為65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5%。風電、光伏累計發電量共97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0%,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7%,首次突破10%以上。
光伏是新能源發電端建設的核心領域之一,中電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為54930兆瓦,同比增長14.0%,占新能源發電新增裝機總容量的42%。
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在去年超過風電,躍居第一,主要是因為三方面優勢。
一是能量來源穩定。太陽能分布廣泛,有光照的地區就能采用光伏發電,供應相對穩定;相比之下,風能、水能、核能發電的地理因素限制較多。
二是轉換過程簡單。光伏發電可以直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而風能、核能和水力發電都需要經過機械能轉換這一中間過程,會產生能量損失。此外,因為轉換原理簡單,光伏組件的結構也相對簡單,性能可靠,維護方便,壽命長,也能靈活地應用于不同場景,例如戶用光伏。
三是發電真正環保。不同于其他發電方式,光伏發電不排放溫室氣體和廢氣,不需要冷卻水,也不會對所在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同時,設備建設不必占用大片土地,例如“農光互補”和“漁光互補”,僅用在種植大棚或魚塘水面上方鋪設太陽能發電裝置,就可以實現發電,并且不會影響農作物和魚苗的生長,在高溫季節還能減少紫外線對作物的破壞。2022年上半年,我國光伏新增并網30880兆瓦,同比增長137%,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64%,約19760兆瓦,節約大量土地和水資源。光伏是真正環保的可再生新能源,長期來看,光伏發電將是綠電建設的發展核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