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利用一整天時間,進園區、入企業、到一線,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專題調研無錫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情況。他強調,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緊緊圍繞“四個新”的重大任務,把新能源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加快壯大新能源優勢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為無錫“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強大支撐。市領導蔣敏、許峰、周文棟,以及宜興市、梁溪區、錫山區、新吳區負責同志參加調研。
隨“新”而行,產業發展迎來“新風口”。走進無錫格林美企業展廳,由動力電池回收、再造、梯級利用等環節組成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價值鏈,讓大家看到新能源循環經濟的廣闊前景。作為氫能設備龍頭企業,無錫隆基氫能以最先進的生產線生產高純度電解水制氫裝備,其主打產品堿水制氫系統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蜂巢能源是專業的鋰離子電池系統提供商,其無錫儲能研發總部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超六成,目前電池試制線和所有實驗室均已建成投產投用。位于宜興市的中環應材高純度超薄單晶硅項目一期二期均已實現當年建設、當年竣工、當年投產,其中二期項目是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單體G12晶片制造工廠。“技術優勢是什么?”“產品應用在哪里?”每到一家企業,杜小剛都深入了解、仔細詢問,看到企業創新活力足、產品銷路廣,十分高興,鼓勵企業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進一步錘煉“獨門絕技”、打造“拳頭產品”,不斷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領域“隱形冠軍”。同時,反復叮囑有關部門要搶抓當前難得的窗口期、機遇期,突出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細分領域,尤其是重點聚焦光伏電池和動力電池,抓緊制定、優化完善推動行業發展的政策舉措,充分調動重點板塊、重點企業積極性和主動性,精耕細作、精準用力,推動新能源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創新水平形成新優勢。
向“新”而動,項目建設掀起“新熱潮”。位于新吳區的日托光伏是全球唯一的高效背接觸電池組件大規模量產制造商,目前企業正加快推進全背接觸MBC光伏電池生產線項目建設。極電光能致力于鈣鈦礦光伏的產業化技術開發,其在錫山區投資建設鈣鈦礦產業基地項目,預計2024年三季度投產。在江陰碳中和科技產業園,遠景動力江陰電池制造基地二期項目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即將投產,項目覆蓋核心電池產業鏈技術??吹皆诮椖咳ν七M、建成項目加速投產,杜小剛予以肯定,反復叮囑當地要當好企業最強后盾、最佳拍檔,扎實做好資金、土地、審批等各項保障工作,以優質服務推動項目盡快落地落實、達產見效。
伴“新”而生,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內首個太陽能光伏領域技術創新中心。杜小剛深入了解中心研發進展、人才引育、項目孵化等情況,鼓勵中心依托行業獨特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帶動性研究,加快孵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聯動內外部、上下游資源,把更多產業創新要素導入無錫、布局無錫。在休息區,杜小剛與外籍專家深入交談,得悉其來自土耳其且長期在錫工作生活,表示將繼續深入實施城市國際化行動,不斷完善對接國際、體現一流的城市“軟”“硬”環境,讓各路國際英才在錫創新創業更有獲得感、幸福感。位于梁溪區的市政新能源光儲充旗艦站,是全省首座集光伏、儲能、液冷超充、放電于一體的智能超級充電站,當天上午站內有不少新能源汽車正在充電。杜小剛詳細了解光、儲、充、放一體補給生態和電池循環生態,為“充電5分鐘,續航300公里”的液冷超級充電樁點贊,要求加強同行業龍頭合作,協同對接更多公共資源,加強充電樁布局建設,優化使用全過程管理,讓這項民生工程惠及廣大百姓、展現過硬實效。
調研中,杜小剛認真聽取全市新能源應用以及光伏電池、儲能及動力電池、風電整機產能等相關情況匯報。面對全球能源變革加速和國家“雙碳”戰略深入實施背景,無錫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拔節生長,去年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550.72億元、增長 24.16%,今年1-5月實現營業收入701.05億元、增長 31.2%。這其中,無錫市堿性電解槽產能約占全國12.5%,位列全國前三;光伏組件產能占全省兩成、全國5.2%;光伏硅片切片產能占全省37%、全國5.5%。
杜小剛在充分肯定發展成效的同時,現場分析問題短板、研究對策舉措。他強調,新能源產業是市場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也是實現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要牢固樹立“做優、做強、做精”目標,加快做強產業實力,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構筑生態圈、打造新標桿,使無錫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產業總部基地、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優勢產品生產基地和技術創新策源地;加快激發創新活力,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密切同國內外知名高校、重點院所對接合作,加大頂尖人才引進培育力度,高水平建設一批功能復合的科創載體,打造一批行業領先的創新平臺和服務平臺,全力以赴攻關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加快提升企業能力,加大新能源企業培育力度,引導企業聚焦主業、做強實業、做精專業,掌握更強標準制定權、行業話語權、市場主導權,具有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加快挖掘項目潛力,聚焦優存量和拓增量,全力支持本土企業擴大投資、提高產能,推動各類項目早落地、早竣工、早投產,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惠曉婧)
來源:無錫日報
評論